大家好。
剛從部隊退伍,好不容易抽出一天來寫這篇小分享
我是一個比較多在使用Nikon/Sony/Fujifilm的用戶。但其實我也已經用了2年的Canon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分享我對這個系統的使用經驗。
或許是因為整個體驗太過於平淡了、又或許是因為我用的Canon器材不夠吸睛來寫開箱報告,
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寫過關於Canon的任何一點敘述,頂多只是在我的Sigma文裡面簡單帶過而已。
我認為Canon在整個市場裡有那麼大的份額,
不只是因為產品營銷好、市場公關做得好、早期產品深入人心早早地打入了別家沒進入的市場,
我是覺得Canon現在的產品其實也算好用。
我雖然最開始用的是Nikon,但是也過手了五台Canon相機,分別有:
5D Mark III、5D Mark IV、1D X、M5,
現在我個人主要使用的機種除了5D Mark III之外,還有一台6D Mark II。
這幾台Canon之中,每一代機種都有它獨特的特性與優缺點,
不像我使用過的其他家產品,我沒有最喜歡的一台,也沒有最討厭的一台。
本篇中,我希望針對EOS系統的這些相機的多方面,
操作手感、動態範圍、髮色與細節、對焦系統、鏡頭群...等等,
來和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本來非Canon用戶的使用者,對EOS系統的一些使用感受。
Canon相機的系統設定
首先,我必須講一下這些相機的系統菜單,這點蠻重要的,
這幾台EOS相機大概是我使用過菜單最容易上手、易懂的相機了。
不管是從簡單的JPEG切換成RAW、還是要做對焦系統的微調,
對於長期被Sony折磨的我來說,Canon的菜單的體驗簡直讓我為之驚艷。
我感覺,這會讓使用者不論拿到的是Canon的任何新相機,立刻就能上手。
動態範圍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又不是不能用”這六字真言在喜歡玩相機的圈子裡,我相信大家也常常聽到。
而Canon的這幾台相機,在動態範圍方面也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的意義。
我也不是會進行非常大動作後期(HDR、堆圖... 等)的用戶,但我還是很有感。
2年前我從D810第一次換到5D Mark III的時候,
我就發覺:誒,大白天把陰影拉出來都能有彩色噪點?
這是怎麼一回事?這大概這就是老Canon相機的悲哀吧。
我不太懂蘭拓和微博上的那些分析傳感器工藝的說明,
但是我光從實際使用馬上就能發現,動態範圍的差勁程度已非單純只是街坊傳聞,
這其實還算蠻影響用戶體驗的一個大瓶頸。
好消息是,動態範圍不好並不是所有Canon相機都有的通病。
在我用過的機身裡,我認為真正能算上差勁的也大概只有5D Mark III和6D Mark II了吧,
其他的好比APS-C畫幅的EOS M5,我感覺其實不算差了。
搭配閃光燈的簡單棚拍體驗
“純論閃光燈,市面上大概沒有比Canon支持度更高的相機系統了”,
這句話出自一個來路不明的職業攝影師。
我不是一個職業的攝影師,我並非科班出身、也沒有大量的棚拍經驗,
但是我也曾經為了拍攝一些小商品圖,學習了一些閃光燈的簡單使用與操作。
這些或許在很多高手眼中太小兒科了,不過還是分享一下吧。
5D Mark IV的閃光燈同步速度最高是1/200秒,
和Mark III相比並沒有進步,而6D Mark II則是更低的1/180秒。
如果犧牲功率使用高速同步的話,這些問題也不算大了,
不過這相對地也表示用戶必須投資更高額的費用在閃光燈上面了。
我個人選擇了比較便宜的永諾閃光燈YN560IV,全手動、也沒有E-TTL的支持,
室內其實問題不算大,但是室外拍攝我確實感覺到了棚燈的必要性。
Canon比較貴的單反相機也不像Nikon那樣有機頂閃,這點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低光拍攝?你想太多了!
我當時天真的以為,Canon最好的相機1D系列理應有最好的對焦系統,
不過1D X讓我對它的低光對焦非常失望。
以前用過的a7S和D4這些相機,
不只是中央點,邊緣也有相對良好的低光對焦表現,
但是1D X感覺好像只有中間一點在晚上是靈光的,
5D Mark III更是無力,稍微暗一點的環境下,拉風箱幾乎無法避免。
就算成功對上焦好了,先前就提到的動態範圍弱勢,在晚上衰減地也更快,
高ISO下,RAW檔稍微拉一下陰影就很可能出現不好看的噪點。
我個人覺得5D Mark III在3200~6400就是極限了,
而1D X我也不太會想在超過6400以上的情況下繼續拍了。
相對之下,5D Mark IV和6D Mark II的出現倒是給了用戶很大的幫助。
雖然這兩台機身一樣在光學取景器下的對焦點不是常亮紅的(除了對上焦的時候,晚上根本看不到對焦點在哪),
但更靠譜的Dual Pixel CMOS AF技術可以讓用戶更無憂無慮地在暗光下拍攝,
高感的進步更是能讓人安心,尤其是6D Mark II,真的不錯用。
佳能5D Mark III / IV的對焦系統
玩佳能的機身,你不需要很會設定對焦系統。不會有人告訴你需要開啟升壓模式才能體驗到高速對焦(Fujifilm),
更不會有YouTube用戶在網路上為了“最正確”的對焦設定而吵架(松下)。
和索尼/松下/富士不一樣,佳能不會要求用戶需要很熟悉模式才能使用它成熟的對焦系統,
當然,如果真的需要好好把玩它多樣化的模式的話,除了說明書之外,YouTube的也有提供講解說明。
在對手的D850已橫空出世的這個時代,5D系列的對焦系統看似已經不再優秀,
但是這畢竟還是當年從1D X繼承下來的對焦系統,不管是點的數量還是分佈範圍,
其實我認為比尼康之前的D800/ D810是還要更優秀的。
我的使用經驗裡,與D810相比,5D Mark III搭配L鏡頭在白天的對焦速度更快,更準。
雖然沒有Nikon的3D Tracking,5D Mark IV的EOS iTR AF也終於可以跟著臉部追焦跑了,
更別提尼康到現在還沒有的雙像素CMOS AF了,我沒用過比這個更成熟的對焦系統了!
5D Mark IV和6D Mark II兩台相機,都透過觸屏快速地選取對焦點並拍攝,還可以精確地咬著被攝物進行追焦,
也難怪dpreview甚至會說出Dual Pixel CMOS AF比6D Mark II光學取景器的對焦系統還成熟的這句話了。
如果不是晚上的對焦體驗實在是有點糟糕,
我幾乎對佳能的這些相機的對焦系統沒有怨言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拍攝高速移動和不規則跑動的物體,
所以很難說在高強度的環境下,這些相機到底有什麼優勢劣勢,
我更無法用實際體驗來分辨出別人所說1D X因為高電壓所帶來的對焦速度的優勢。
可能是因為我沒有EF 85mm F1.2L II這顆鏡頭吧。
低通濾鏡好像已經過時了
佳能的主流相機中,好像只有5DS R是“消除了低通濾鏡的效果”,
而其他的相機都是帶有低通濾鏡的傳感器的。
如果真的要問我看不看得出來這些相機因為低通濾鏡而損失了細節,
我其實是偏向這些細節丟失是“肉眼可見”的。
5D Mark IV把像素從Mark III的2000萬出頭提升到了3040萬,
但是我好像看不太到細節上有太多的進步。
比起D810與a7R Mark II那種絲毫不講理就爆屏的細節表現,
我經手的這幾台佳能相機相對讓我失望了許多。
佳能告訴用戶,低通濾鏡是用來抵消摩爾紋而搭載的。
但我拍了幾年下來,所有相機下,讓我感覺到摩爾紋影響出照片體驗的次數卻是大大的“0”。
或許摩爾紋會更困擾職業的商品攝影攝影師與攝像師也說不定,但就我個人來說,
我可能會傾向於支持把低通濾鏡拿掉來增加銳度這個陣營吧!
如果對焦實實在在地咬中了目標,其實5D Mark IV甚至Mark III的表現都不算差。
我的副機6D Mark II的像素甚至比5D Mark III還要多,
但我真的很難去告訴我自己說這些相機在細節表現上比起5D Mark III有什麼實質的進步。
要求一台相機當多面手的我,也很難說服我自己去買沒有觸屏,沒有翻轉屏,更沒有雙像素CMOS AF的5DS(R)。
反觀Nikon D800從開始就實現了細節上的飛躍,達到了3600萬像素。
沒過多久,D800E就開始實驗抵消低通濾鏡,D810上直接拿掉,
APS-C機身也都陸續開始搭載了無低通濾鏡的240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
D850更是在像素上與a7R Mark II / III並駕齊驅,功能上更是全面。
看著Canon更新機身的週期表,
不知道用戶們會不會又要等下一個幾年才會看到更高像素的真·5D系列繼承者。
紮實的手感,順手的操作
先從被忽略很久的M5開始說,其實這是一台很棒的小微單。機身體積剛剛好,搭配EF-M 22mm F2 STM可以放在掌心中捧著。
除了電源鍵開關在左側這一點我不太喜歡之外,滾輪的設計,按鍵的擺位上,
EOS M5算是一台完成度不差的小相機。
如果搭配EF-M 11-22mm F4-5.6 IS STM這顆鏡頭的話,
絕對是一台方便大家日常帶出去玩的好機器。
雖然一開始我花了大約幾個月時間才完全習慣佳能的機身,但是習慣了之後發現,這種操作感其實也很舒服。
需要提醒想要轉佳能的用戶的細節也不少,比如:
-1D X Mark II以下的機身上,對焦點是不會常時點亮的
- 電源開關在左手邊,不像市面上大多數相機在右邊的快門鍵附近
- 機身的波輪不同於大多數相機在前與後方,佳能的波輪在上方,後方有個大轉盤
- 可自定義的功能鍵相對於其他機身非常少
- 測光模式,白平衡模式,驅動器等自定義鍵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
-1D系列機身以外的相機沒有點測聯動的測光
- 曝光補償可直接轉動後滾輪調整,非常方便
這些也只是一點的不同,具體的拍攝體驗或許每個人也會不太一樣。
一開始我不太喜歡5D Mark III那種比較脆的快門聲,
但是後來我也發現,相較於D810那種比較柔順的聲音,5D也是另一種快門的感覺。
有點讓我難受的是,5D Mark III的光學取景器在晚上很難看得到裡面具體的數據,
雖然這在Mark IV上因為升級了智能取景器II有了改善,
但是還是與尼康機身所提供的訊息相差甚遠。
說道機身材質,這些單反自然是非常堅固的。
我的5D已經被我各種蹂躪和丟來丟去在草地上好幾次過了,
到現在還是咔擦咔擦地可以完全正常工作。
說是心理作用也好,這些單反用起來就是比一些微單感覺心理踏實許多。
佳能的發色,佳能的迷思
5D Mark IV在機身髮色的部分,我感覺其實與Mark III那個世代有點不太一樣。
雖然同樣是拍RAW,我認為Mark IV更加偏向了紀實色,而以前的Mark III則是偏向於記憶色。
可能是隨著時代潮流在走,佳能也越來越希望自家機身的色彩更偏於中性吧。
白平衡方面,5D Mark III雖然已經算相對準確了,Mark IV則是更加忠實。
測光的話,雖然我沒有對比嚴謹地研究過,但是5D Mark IV和6D Mark II好像都會傾向於保護暗部細節,保守一些。
和Fujifilm那種強調豔的感覺並不同,5D Mark III的“ツヤ感”我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每個用戶都會按照自己對顏色的喜好調出不太一樣的色彩。具體也是看大家怎麼玩了。
我用Canon基本上是不拍JPEG的,所以我說的大家也不要太認真,當聽听就好了。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偏暖色系的膚色,而我以前更喜歡冷冷藍藍的。
喜好也會變化,我也不知道接下來會變得怎麼樣。
但是我可以說,Canon這些機身的髮色是最簡單讓我調到我理想的顏色的素材了。
比起Sony的素雅、Nikon略偏向於青黃的記憶色、Fujifilm性格強烈的假色,
Canon或許更加大眾化,不只是我在內,其他人也或許會比較好接受也說不定。
EOS系統使用心得總結
整體來說,這些相機沒有比其他品牌的相機強多少,
不論是對焦系統、動態範圍、像素,這幾方面不是各有利弊就是已經落後了競爭對手了。
可能有人會想問:那還買它們幹嘛?
我覺得... Canon有著體驗最完善的一個系統。從機身到其他第三方設備,
還有剛剛一直沒提到的鏡頭群,在這點上Canon本身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平時我和女王出去玩的時候,很少帶Canon系統。
但是自從半年前把常挂機身的Sigma 50mm F1.4 DG HSM換成掛EF 35mm F1.4 L USM之後,
我帶出門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這顆老舊的L鏡頭不但輕便,顏色也很清麗,焦外也還不錯。
最主要對焦還算準,這讓我可以不止使用Fujifilm了。
雖然最近已經升級了EF 35mm F1.4 L II USM了,但是也不可否認前一代鏡頭歷久不衰的魅力啊。
其他我用過的50mm F1.2、135mm F2、100mm F2.8 MACRO、24-70mm F2.8 II、70-200mm F2.8 II,
也都是非常厲害的好鏡頭。不管是成像還是穩定度,感覺原廠還是有原廠的獨到之處。
我其實不太錄影,所以這方面不能跟大家分享太多。
不過5D Mark IV的4K超大裁切比例、加上網路上罵翻天的Motion JPEG錄影格式,
這些惡名昭彰的劣勢我想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最後還要提一點,
Canon自家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其實對於暗部除噪還蠻有奇效的。
感覺比Lightroom處理RAW檔案的時候來得乾淨,細節也都能保留住。
如果沒有太多修圖時間,也不想強烈改變出圖風格的話,
我認為使用原廠DPP軟件也是一個很實在的選擇。
就這樣了... Cheers.
Comentários